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截至8月21日,全市累计启动灌溉泵站、涵闸、水库等设施765处用于灌溉、引水、调水等,灌溉水量共计2143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8万亩。目前,全市累计解除旱情12.32万亩,现有因旱受灾面积6.95万亩,约占全市在田农作物面积2.3%。
■ 农民在田头通宵值守
开闸为稻田送甘霖 带着钉耙巡逻沟渠保通畅
搭个简单竹床住在泵站值守
8月21日,江夏区乌龙泉街道三合村杨忻海泵站内,工作人员陈本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仪表数据,观察抽水机的运作情况。15平方米的泵站内热浪滚滚,一台电风扇是仅有的降温工具。
近日,三合村不少农田出现缺水干旱情况,杨忻海泵站自7月底启用以来,已为三合村540亩农田实施灌溉。“村内农田大多种植水稻,现在正值拔节孕穗期,田间缺水不利于水稻中后期生长。”20天前,本有其他工作的陈本发接下泵站任务,“当时唯一想到的就是希望能帮助村里尽快缓解旱情。”
“我不仅需要密切关注抽水机各项数据是否在正常状态,还需要及时清理泵站积水,以免烧坏电机。”陈本发说,一台抽水机的运转牵动着百户农业生产用水,所以需要24小时处于监测状态。简单搭个竹床,他与同事每12小时一轮班,成为泵内全天候运行的“安全摄像头”。
距离泵站200米远的水渠边,是陈本发必到的观测点,这条路他每天往返不下6趟。“从这里我可以更好地判断引水渠水量多少,以调节抽水阀门大小。”他介绍,水流太小会影响周边农田灌溉速度,水流太大则会溢出输水渠道,损害设施造成水资源浪费。若渠道出现淤泥堆积影响抽水速度,他还会同清洁队伍一同清淤,畅通灌溉通道。
“看到抽水机将渠水高效输送到附近农田,保障村民种植收成,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陈本发笑着说。
打着赤脚踩着泥土感受菜苗干渴
按下手中遥控器的关闭键,眼前10亩大白菜苗的喷灌完成,东西湖辛安渡街道东风大队村民王芳云打着赤脚、踩着泥土走出田地。“脚能被田里的泥没过,育苗的水就浇到位了。”王芳云说,多亏大队不久前开闸引水,不然育苗的关键期就要错过。
东风大队以种植蔬菜、茄果为主,共有农田4200亩,现下正是农作物的育苗期,用水量较大。东风大队三队队长栗晨翔介绍,为保障农作物用水,8月开始,大队内的北十三支沟开始从府河抽水,并保证支沟内水位在1.5米及以上,随后通过支沟旁的东风一队泵站将水引入台渠,再流入各家农田,目前每天抽水时间在6小时至12小时不等。
“王芳云所在的合作社,农田面积较大,但离他们最近的沟渠出水较小,满足不了需求。”东风大队书记胡一龙说,在合作社提出需要加大用水量后,大队决定打开另一条沟渠闸门,从远处引水。
为保障引水沟渠通畅,东风大队每天都有专人对泵站和沟渠进行巡逻。泵站外的支沟内,栗晨翔将一根竹竿放置于水中与抽水管道垂直,以防止空气进入管道影响设备运行。
泵站对面便是良田,满眼郁郁葱葱。栗晨翔沿农田旁的渠沟巡逻,手中还拿着钉耙,看到沟渠中有树枝、落叶,他就用耙子打捞起来,保证沟渠内水流通畅。
据悉,目前东西湖区13.9万亩农田用水需求基本满足。
家人送饭到机站全程看守不离身
8月21日上午8时,蔡甸大集街道伏牛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杨家红来到村泵站机房时,村支书杨远威已在此等候。两人合力手动开启进水阀,启动真空泵排出空气,按下启动键,水泵开始工作,轰鸣声响起。
后官湖水顺着泵站的管道,逆流而上,直奔小山头处15亩大小的水库,水再沿着水渠分流到村湾各处田地。
村民杨家松来到自家的4亩水田,涓涓细流漫过田埂,田地里湘莲、水稻在水的滋润下长势良好,地里的水浸过部分田埂。杨家松说,现在水稻正在打苞抽穗,水是关键。前些时,田地里看不见明水,自8月11日村里泵站启动后,大家心里就不慌了。
“天气干旱,往年水库平均深度3米,最深的地方有5米。水泵开启前,水库深度只有1米多,水一天能蒸发5厘米。”杨远威介绍,7月底,在街道办事处的部署下,村委会对灌溉渠进行了清理,确保沟渠畅通。水泵启动后,机组从早上8时运行到晚上10时,只用了4天时间就把水库装满了。
机站运行,杨家红全程看守不离身,吃饭由家人送来。他说,水泵最初运行的两天,隔一、两小时会“罢工”,需要赶紧关闭电源。13日,街道安排人员检修,供电部门更换了线路后,水泵状态良好。水库满后,隔三天补两个小时水。
“9月中旬,水稻就可以收割了,期待今年丰收。”杨家松说。
■ 专家指导农户科学抗旱
瓜蒿轮作 希望今年收入不减
农技人员送来定心丸好收成有盼头
这些日子,蔡甸区侏儒山街道五姓口村的脱贫户刘新五的日子过得可谓跌宕起伏。他种植的60多亩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灌浆期,如果稻田灌水不足,水稻不能授粉会影响结实,产量就上不去了。
五姓口村有一个大泵站,两台75千瓦的泵从庙五河取水,灌溉村里1200多亩的水稻田。随着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村里沟渠里的水慢慢变少,村支书刘爱国领着村干部去巡查时才发现,村里沟渠的闸口出了问题。庙五河前阵子进行河堤加高工程,施工时把水闸口上的挡泥板挖垮了,挡泥板正好把水闸的进水口挡住大半。
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挖通闸口。但请来的施工人员表示,要等水位再降一点,挡泥板完全裸露才方便施工。所以村支书刘爱国、村干部、农户们都一天无数遍去闸口看。
眼看着村里的稻田水越来越少,“不等了”。刘爱国大手一挥,早就准备好的大挖机就位。可挡泥板太大,大挖机又停在岸边淤泥里,完全使不上劲。施工半天没有进展,又换小挖机上场。先把挡泥板一点点“啄”碎,再一点点清除碎掉的垃圾。堵塞的水闸口通了,庙五河的水汩汩流入村里的沟渠,几个小时功夫田地里的水就满了。
水有了,种植户们悬着的心依旧不能放下来。市农科院包区服务技术服务团队及时赶到村里实地查看,为村民排忧解难和打气,相关负责人周争明对种植户说:“稻谷基本没有受影响,情况还不错。”
农技人员告诉农户,在目前这个时期,稻田里水的高度一定要达到8厘米才能保证生长,水不够要及时灌,同时要喷洒一次叶面肥,保证稻谷的品质。后期如果干旱持续,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如果有虫子增多的趋势,一定及时通知我们来,提前防,比后期治更能保收成。”
刘新五说,现在水给力了,技术人员也给了定心丸,今年稻谷依旧会有好收成。
趁本周天气转凉抓紧扦插藜蒿苗
七月八月一般都是农户育秋苗的时候。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干旱,很多农户不敢育苗,或育苗不理想。近日,市农科院技术团队来到蔡甸区薛山村,为这里的藜蒿种植户做育苗指导。
武汉市逐梦田园合作社是薛山村的藜蒿种植大户。往年这时,种植大户王敏种的头茬藜蒿都已经收割,马上要大面积种第二茬了。“今年勉强种了五六亩地,现在看来即使这批苗能活能长,品质也不太好。”大户都只敢试种。
高级农艺师任俭到薛山村地头仔细查看了藜蒿苗后,告诉种植户,趁着本周天气转凉抓紧早晚凉快的时机。“天亮前完成扦插定植,晚上再对扦插了苗的田地进行大水漫灌。藜蒿的水一定要给足,不要中午灌水,避免上晒下煮的情况,水不够要分次灌不能急,出芽前每天都要灌水。”
王敏告诉记者,在市农科院的技术帮扶下,她和附近农户采取瓜蒿轮作模式,前期瓜地的收成还不错。藜蒿每年七八月种下,一直可以收到来年三月份,能收五六茬。“虽然目前头茬受损,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认真做好田间管理提升品质,希望今年的收入不减。”
储水近万吨确保育苗供水三月无忧
8月21日,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胡江勇来到位于黄陂区武湖生态农业园的维尔福种苗基地指导生产。这里是全市最大的工厂化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有逾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组培中心及育苗车间,运用领先的穴盘育苗技术,通过规模化生产的各种秧苗整齐度好、成活率高,农户移栽后管理简便,商品性产量可增加二至三成。
记者现场看到,一盘盘如巧克力形状的育苗托盘,从自动生产线不断下线,每分钟可以完成128粒种子的精准播种。然后,托盘进入温度可控的发芽室,让每颗种子在72小时内发芽。之后再转至专用温室大棚,芽苗25天左右长成约10厘米高的植株,农户就可以移栽至田间地头了。
“4个专用温室育苗大棚,每个面积都有1500平方米,可一次性育苗100万株,基本满负荷运转。”胡江勇说,7月以来订单骤然增长40%左右,当日赶工的是生菜苗,这笔订单共50万株。部分种苗本来从8月10日就可以出厂,由于持续高温干旱推迟到现在,无形中增加了基地的维护成本。他提醒农户,“为了确保上市档期,很多蔬菜种苗需在10月前后完成定植,像莴苣、甘蓝等最佳育种期,只剩10多天了”。
在基地中央,胡江勇指着一个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大型蓄水池告诉记者,水池深约6米,可储水近万吨。水池与基地内的雨水收集管道、沟渠及地下水泵房、净水装置、温室大棚联结成网,常年保持储水量充足,“尽管日耗水量5至10吨,可保基地种苗繁育供水3个月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