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五谷”包括麻、黍、稷、麦、菽。而后,因为纺织业的发展,麻更多被用于制作绳子、麻衣等物品,经过复杂的工艺,可以制作成“宣纸”这类高档用品。
这时,水稻就抓住机会,顶替了麻在五谷中的地位。
水稻最早其实是混在杂草中的野生稻物,被当时的人类发现并移栽到了农田中,因为其产量相较其他作物更大,生命力顽强易养活,可控性高不会乱播种,所以人类将其人工培育成为了粮食。
在唐宋之前,大米都属于珍稀食物,因为水稻喜湿热,所以古时普遍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产量低,多属于贵族食物。
直到隋唐统一,水稻才被广泛种植,成为了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
那么,大米是如何在众多谷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主食届的扛把子了?
首先,大米的碳水含量高,容易造成饱腹感,且没有较多的味道,非常适合搭配菜肴进行食用。
其次,水稻脱壳后制成的大米,容易贮存,不易变质,是储存粮食的首选。
并且,水稻容易培育,经过多次的技术改良,实现了大规模的收成,早在数千年前的泰国,湄南河中下游的人民种植水稻的收成就已经达到一个惊人的水平。在清朝面临粮食大面积歉收,大米短缺时,就曾从泰国购买大量的大米来缓解饥荒的状态。
由此可见,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十分之强,无论是我国南北方还是泰国,都能种植出品相较好的大米。
而在此之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决定水稻品质的上限,例如泰国东北部的种植区,拥有种植水稻得天独厚的环境,产出的湄南河茉莉香米更是米中上品,无论口感、味道、外形都十分优秀,是值得品尝的大米。
如此优秀的大米,又怎能不成为人见人爱的主食之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