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如义从小吃着黄河大米长大,该大米因为产量低等原因,当地已少有人种植。为了找回记忆中的稻香味,他和技术人员反复试种,选定了“京引119”和“金稻919”这两个品种。“现在亩产能到1000斤左右,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口味还是记忆中的稻香味。”房卫林说。
如今,武如义建立了高规格的育秧室和炼苗棚,通过“叠盘暗育”技术大幅提高了秧苗的出苗率和抗病害能力,不仅满足自种稻田的用量,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这两个优质品种的秧苗,最远辐射到德州齐河。
插秧节这天,武如义在种植基地的小广场上向媒体介绍了育种流程。颗粒饱满的稻种经过浸种、晾晒,被排列整齐送上覆土机。盖上覆土后,稻种被送至暗育秧室里叠盘放置。暗育秧室内恒温恒湿,温度精准控制在32℃,早春稻种在这里经历72小时的蝶变后,转入炼苗棚。秧苗在炼苗棚里长到15厘米左右,就成为合格的秧苗。
武如义介绍,这项育苗技术不仅可以使稻种出苗率达到90%以上,还能让秧苗有效抵御低温冷害,避免水稻幼苗期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能提高最终产量10%左右,对水稻规模化生产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