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坚决遏制“两非”耕地增量。严厉整治澳甬农庄“大棚房”反弹问题,复耕土地50余亩;督促东邵、费市等9个村完成14宗共40亩抛荒地整治;积极挖掘水稻种植潜力,灵山、姚家等4个村436亩耕地改种水稻。紧紧围绕823亩耕地功能恢复任务,成立工作专班,紧抓时间节点挂图作战,逐一地块销号整治。通过百日攻坚,成为全区首个完成验收的街道,相关做法得到省、市两级国土部门认可。
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现有耕地存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完成近5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土壤种植潜力达到三季连种。释放农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潜能。如胡家村将265亩恢复耕地功能地块整治成为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成片良田,土地集中流转及规模化种植顺势落地,预计今年小麦亩均增产10%,亩均增收180元。
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发挥全区首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街道优势,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淘汰老旧废农业机械,推广使用新型便捷农业机械。目前,该街道有大中型拖拉机46台、喷播机59台、履带式耕作机21台、无人机16台,基本实现粮食耕、种、收、烘全流程机械化。今年以来,累计进行无人机飞防近8000亩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6%。
推进粮食烘干产业化。加快烘干等粮食生产配套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去年底启动庄桥便民粮食烘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据了解,工程完工后,中心作业能力将由120吨/日提升至340吨/日,产能提升2.6倍,成为全市烘干总吨位最大的国有烘干中心。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理念,通过委托市场专业团队管理,确保辖区“双抢”无后顾之忧。今年丰收季可确保7天完成早稻全烘干、5天完成小麦全烘干。
推进粮食营销信息化。首创农业集市,连续两年开展春备耕“面对面”育农活动。今年受疫情影响,该街道另辟蹊径,通过微信视频号开展农业“云集市”直播,邀请农机、农技、农产品安全、农资、保险、销售等多领域专家做客直播间,借助微信、微博双平台为上百名农户答疑解惑,累计收看的农户5600余人次。同时,积极推广电商服务,借助“食全食美”等一批食品企业的直播、公众号平台,推广粮食及附属产品网上营销,改变了以往粮食“优品不能优销”的局面。
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粮食安全第一责任人,各村书记切实履职落实粮食安全总责,将粮食生产目标纳入考核,并将指标量化到各村,要求各村确保50%以上的农田种植双季稻。考核办法与村干部年终政绩考核、评先评优相结合,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实现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
发挥好集体“领头羊”作用。健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各村采用土地“集中流转,统一发包,竞价承包”模式租赁土地。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择优选取种植经验丰富、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主体,加大先进技术的投入,加快由单季稻向双季稻乃至三季稻种植转变,进一步提升亩均产量和效益。今年,该街道规模以上种植户60余户,农田租赁最高价突破1100元/亩,亩均租赁价格较去年增长35%,耕地复种率达88%。
发挥好补贴“助推器”作用。认真落实各项惠农促粮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保护价格收购粮食,将一次性种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种粮补贴及其他粮食相关补助资金通过农户“一卡通”直接发放。2021年,共计发放补贴资金326万元,实现亩均补贴超450元,切实降低了农户种粮成本、提高了种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