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总体上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国农垦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积极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主要表现在:
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垦系统基本建成了适合垦区实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机电排灌设施及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营造起能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7%,比全国农村高出一倍以上。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起来的农垦农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2005年,全国农垦粮豆总产达到372亿斤,单产达到每亩734斤,比全国平均每亩的619斤高出18.6%,商品量313亿斤以上,商品率达84.3%,用约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商品粮。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国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7%,比全国农村高出近5个百分点。大宗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奶牛冷冻精液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良种奶牛群占全国的50%。先进适用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一大批优质栽培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高效节水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广,特别是现代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如牲畜的胚胎移植、基因诊断技术,精准农业技术、GPS远程跟踪定位技术,奶牛信息化管理技术等的运用,在垦区形成了常规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在种植业方面,农垦粮、棉、糖、胶等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2005年,全国农垦农业从业人员人均经营土地达23.01亩,人均产粮5700公斤。黑龙江垦区人均产粮2.9万公斤,是全国农村的17.4倍。农垦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21.9%,人均产棉370公斤,是全国农村的16倍。农垦家庭奶牛场平均每户饲养45头,规模场或养殖小区平均饲养380头,与农村相比,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农垦的种子的生产经营,在黄淮小麦优势区、东北大豆优势区、西北棉花优势区、东北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优势区、西北杂交玉米制种优势区,都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东北粮食主产区的主要生产基地,新疆兵团已成为西北优质棉的主要生产基地,广东、广西垦区已成为蔗糖的主要生产基地,海南、云南、广东垦区已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基地。
农业标准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各垦区依托规模经营、科技、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的有利条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生产和管理。农垦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如黑龙江垦区在生产上实施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四全标准”,在管理上实行种子生产、农艺措施、农机管理、田间作业及人员素质标准化的“五项要求”,在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水稻五大作物上进行的“模式化栽培”等,使垦区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年节本增效10亿元。农垦利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全国率先建设了100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将信息化与标准化结合起来,使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包装标识等环节得到有效监控,在更广阔领域提高了标准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企业逐步形成集群。目前,农垦粮、棉、糖、胶、乳和种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建立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稻米加工、非转基因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已建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龙头企业,大米、大豆整体加工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水平。在48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近百家省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整合垦区内外资源,促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组建产业公司,打造专业集团,产业集群特征逐步显现,效果明显。云南、海南农垦在2004年和2005年完成了天然橡胶产业公司的组建,实现了橡胶产业的集群发展;广西垦区打造五大产业集团,整合了垦区内外的优势产业和优质资产,农垦糖业集团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位。特别是近年来农垦产业化发展领域已经走出了国门,战略性农业资源境外综合开发项目、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黑龙江、广东、新疆兵团、江苏、云南等垦区已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优势日益明显。和农村相比,农垦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健全、资源动员能力较强,特别是资源的国有性有利于它的合理配置,形成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加之职工素质较好,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手段以及其他各种要素的推广应用。目前,农垦系统农业生产经营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国有大农场为承包经营的家庭小农场统一提供社会化服务,充分体现了“统”与“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家庭承包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新形势对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三农”发展实际,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加快“三农”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三农”工作的方向,明确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也对农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等等。中央明确要求农垦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农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农垦系统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被誉为农业中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农垦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同时,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为推动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农垦现代农业建设 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建设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对农垦来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并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强一批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产出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工作的着力点是:
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超高产攻关和技术推广活动,采取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饲料转化率、牲畜出栏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和入户率;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技术,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跟踪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方法、技术装备、良种良畜,加快消化吸收和研发,实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本土化。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选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种畜(苗),建设一批育繁销一体化新型种业集团。用农业标准化引领生产各环节,对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加工业等行业扩展,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把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出成效。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农业结构,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保持和提升种植业优势,稳定发展粮、棉、胶、糖、种等优势产业和基地,提高农垦在国家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重点发展北方优质粳稻,保持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扩大棉花、糖料和橡胶等在优势产区的面积,提高优质粮、棉、胶、糖、种的商品率;突出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特色水果、热带水果、杂粮杂豆、啤酒原料、时鲜蔬菜、名贵药材等特色作物,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养殖业,从规划、资金、生产、技术和销售的结合上制定政策和办法,兼顾农场和职工利益,调动各方面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合理利用草地、水面、秸秆和劳动力资源,调整畜群和水产结构,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养殖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垦小城镇建设和场部社区建设,拓展就业门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业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区流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做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建设渠成网、树成行、田成方、土肥沃的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综合规划垦区和农场道路建设,提高场区道路等级和田间道路质量,增强农产品运输能力。切实保护森林、湿地、草原和荒漠等资源,继续建设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林和治沙林为主的生态林和农田防护林。加强以水、草、料为中心的草原基础设施及火情监测设施建设,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规模化养殖小区及养殖场配套设施,提高良种化水平和供种能力,促进养殖小区及养殖场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快速应急反应体系和动物疫病检测体系,使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达到或接近先进国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完善农机“三场一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作物各生产环节的农机装备更新换代速度,重点提高水稻、玉米、棉花、甘蔗、马铃薯、热带水果等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配料、饲喂、除污、防疫等工厂化养殖机械。增加农业航空、精准农业设施等高新前沿装备,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农场为单位的服务体系,加强良种繁育、科学施肥、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气象预报、人工增雨、防雹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农用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仓贮、保鲜和运输能力。
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规范土地流转办法,推进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公司,推行家庭农场股份化、专业化,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自主权,尽快把家庭农场培育成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职工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协会,提高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基地联动企业,在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战略投资者、民间资本、非国有机构投资者、基金、外资等投入垦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开发等领域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推进集团化、股份化和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适时适地、积极稳妥地加快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职工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职工后顾之忧。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企业家、高新科技人才加入农垦团队,培养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农机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领军人物,形成管理、技术、营销等各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
在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切实发挥农垦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扩大辐射带动。利用农垦较为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素质较高的技术推广队伍和标准化生产条件,加快国家重点推广的一系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在国有农场的率先推广运用,扩大对周边农民的技术示范和引导。充分利用农场的培训设施,扩大对周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发挥国有农场农业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向周边农村输出人才,主动走出去开展服务。
二是加强示范小区建设,扩大窗口带动。按照高科技、高效益、新机制的要求,在主要垦区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示范特征的产业或农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展示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研发和展示的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和普及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扩展的辐射基地,为其他农场和周边农村提供观摩和学习的窗口。
三是加强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扩大产业带动。以农垦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保护价收购、股份分红、“订单农业”、价格联动等方式,与周边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以农垦粮、棉、胶、糖、乳、种业等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布局调整,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品牌优势。
四是加强垦地协作,扩大服务带动。发挥农垦基础设施、现代化装备和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的优势,积极为广大农村提供代耕代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治、天然橡胶更新、航空灭虫防灾等跨区作业服务。利用农垦在粮食、棉花、橡胶、奶牛、生猪、细毛羊、热带水果等方面的优质种质资源和良种基地,增加良种向农村的供应量,扩大良种覆盖率。利用农垦商贸流通企业和逐渐发育成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进入市场。